You are here: Home > record > 新竹場:交通大學第二場
2007年12月22日 星期六
新竹場:交通大學第二場
今天是個好日子!因為交通大學今天舉辦了選手之夜、演唱會等活動,剛好與影展時間相撞,所以大家都很擔心,現場參與人數會不會等於工作人員加上與談人的人數呢?
幸好,在影片開始之前,陸陸續續來了十多位學生,成為今天的「座上賓」,主持人林照真老師也很感恩地說:「謝謝你們來!實在太好了!」而舞影者導演鍾宜杰也來到現場,與大家討論這部紀錄片的製作意義與內涵。
舞影者這部紀錄片順著歷史脈絡的軸線,描述了從戒嚴時期、解嚴時期的社會運動風潮、當今的商業媒體充斥時代,這三個階段中,攝影記者角色、使命的流變。在影片中,順著導演的敘述,我們可以看到在不同時代下的攝影記者,面對政治環境、商業體制中,記者對於工作的態度有著不同的改變,也看到在社會、組織結構的限制下,記者如何逃離、屈從或反抗。
導演鍾宜杰在映後座談上,首先為大家介紹製作這部紀錄片的原因。鍾宜杰原本是一位路透社的攝影記者,並且當時就讀世新社發所,而這部紀錄片其實是他的論文的一部份。當了十多年的攝影記者,鍾宜杰在這部影片想要呈現出攝影記者在媒體工作環境的低劣地位,並且在當今商業化過快的媒體結構中,攝影記者對於影像、鏡頭的掌握,已經成為一名「快遞」:只需要在最快的速度將公司需要的照片傳回去即可!過去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時期,攝影記者甚至積極參與其中,並且使用「報導攝影」的手法,希望成為「紀錄歷史的一份子」。當時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記者,與當今商業化媒體下的記者相比,影片中呈現出目前攝影記者屈從分工下的無奈或習以為常,對於工作使命感的不復存在、甚至只是「一個養家活口的工具」,讓人看了怵目驚心。
有趣的是,今天林照真老師與鍾宜杰導演剛好成為文字記者與攝影記者的對話。有同學問到「這兩種不同的記者是如何看待對方的位置」時,也引起兩位與談人相視而笑。鍾宜杰首先說,其實長期以來攝影記者一直都在比較劣勢的地位,但是並非由文字記者造成的,有一大部分是因為「新科技」發展以及在台灣媒體環境中,對於攝影的要求,並不如對於文字的要求來的大。由於攝影技術的操作越趨簡單,對於傳統攝影記者會有壓力,因為照出一張清楚的照片不是難事,而就算照得不夠好,回到報社也可以用各種軟體去調整照片的顏色,這些都是造成攝影記者產生危機感的原因。
林照真老師一開始開玩笑地對大家說:「好像一般人對於文字記者的印象是作威作福、吃香喝辣,但是攝影記者只有做牛做馬,其實這是錯誤的想像!」文字記者與攝影記者之間其實有很多愛恨情仇,林照真細數過去自己當記者的經驗中,許多次任務都是與攝影夥伴一起承擔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」的壓力。但是在這個過程中,也逐漸會發現攝影記者是複雜的角色,雖名為「記者」,但卻擔任「配合」的角色。當整個新聞走向、資料蒐集、準確度都由文字記者所主導時,就容易導致攝影記者的表現受到抹煞。但是實際上,很多很重要的新聞線索,經常是攝影記者所發現的。所以,文字與攝影這兩種工作,本來就該處在平等的地位,在新聞發展歷史比較悠久的西方國家,便是如此。
林照真認為,目前「新聞專業」並非全然地墮落,因為我們仍可以看到目前還有許多優秀、認真的記者在新聞崗位上努力著;同時鍾宜潔也表示,新聞場域中內部政治問題,或許用社會學、甚至是哲學的的角度來觀察,或許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。看來,新聞場域中內部的政治問題以及外部專業的施展,都是目前亟欲要解釋與研究的問題呢!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1 則留言:
攝影記者與文字記者的對談,非常精采!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