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會用什麼樣的語彙形詞台灣的新聞媒體及媒體人呢?「文化流氓」?「修理業」?「製造業」?「社會亂源」?「新聞公害」?不管你如何稱呼,說真的,這幾年還不太容易找到正面評價媒體的形容詞。
公視製作人蘇啟禎導演用「怪獸」稱呼媒體,倒是十分貼切,怪獸,不僅巨大,而且可怕,新聞媒體也是如此。只是媒體怪獸,不是一體成形,而是金剛合體,裡頭摻雜了複雜的政治、商業、文化、人權、娛樂、知識、道德、責任、利益的多重關係。
怪獸的合體並非偶然,還得要有滋長環境。台灣一連串缺乏前曕、完整、多樣性規劃的傳播政策,造成了台灣獨有「市場小、媒體多」的怪異環境,也使得媒體無法正常發展,在政治與商業力量的交錯下,再「正常」的媒體與媒體人,也很難不成為怪獸。
媒體怪獸影響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。例如,你可能會在選舉時投票給某位候選人,但你不僅從未和他親自接觸,也未曾親臨他曾經治理過的城市,只因為媒體的報導,就把你未來拖付給他,然而,在夜深人靜時,卻多次悔恨;或者,你會到超市買牙膏,卻很少比較裡頭的成份,也不清楚是不是真的對牙齒有益?是不是安全無害?但你總是大膽的買了某個熟悉品牌,回家之後,二話不說就放到嘴裡攪和,真的很大膽。
我們之以如此安心,是因為媒體幫我們掛保証,只是怪獸的保証似乎又很難讓人相信。
蘇啟禎的第一部作品,也是台灣第一部「媒體看媒體」紀錄片的──「有怪獸」,清楚地點出了商業媒體常遭詬病的「置入性行銷」、「選舉灌票」、「侵犯人權」的問題,同時也探究了媒體亂相的病因,並且深刻的描繪出媒體工作者的處境與掙扎。當然,「有怪獸」雖也表明公共媒體作為媒體改革的重要性,不過,作者卻未一廂情願地認為公廣集團是解決媒體問題的萬靈丹,或者將公共電視作為救世主般的崇拜與自我標榜,作為公視人卻不吝於對公視的獨立性、公共性與勇氣提出嚴厲批判,令人敬佩。
媒體的確像怪獸,但未必可怕,只是我們必須有面對怪獸的能力,而這也是「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」發行「有怪獸」紀錄片的重要原因。我們除了作為推手,透過發行將蘇啟禎的作品和更多人分享,深刻了解媒體怪獸,以及背後的合成因素,當然,我們也期待藉由這部影片,促成更大的社會反思與改革力量,讓媒體「怪獸」能夠轉性,像是宮崎駿卡通裡的Totoro一樣,雖然巨大,但不可怕,而且,真正值得信賴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