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2月8日 星期六

新竹場:交通大學第一場




卯上主流-「反」媒體文化影展第十站來到交通大學傳播學系,播映的影片是Jill Sharpe的Culture Jam。由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魏玓老師與大家一起映後討論。而現場踴躍發言的人數,已經勇奪十次影展舉辦以來的最高人次!

座談一開始,就在魏玓老師的「鼓勵」下,大家開始擺脫平日的束縛,你一言、我一句地開始表達自己的意見。有趣的是,現場有些同學在看完影片後,有一種「被冒犯」的感覺。有同學表示,他站在行銷人員的角度認為,這樣的行為並不合法;也有人覺得大企業廣告是一種干擾、文化反干擾也是另一種干擾,有沒有可能我們消費者都不要接受這兩種干擾呢?

除此之外,也有同學認為品牌一種信任、可靠的來源;還有同學說:「我就是喜歡麥當勞、星巴克,導演這樣的呈現方式,或許會讓我想一下,但是我還是會一直喜歡這些我過去就喜歡的品牌!」魏玓老師回應大家的感想時,提出一份有關大企業如何剝削血汗勞工的報告書,指出大企業一方面對消費者販賣某種歡樂、生活態度的品牌時,其實是隱藏他們剝削、不人道雇員的事實。但也有同學表示:「雖然他們的工資很少,但是如果我們都不買這些商品,大企業倒了,那麼大家不就要失業了呢?這個問題不就變成一個沒有結論的循環嗎?」

在討論過程中,發現大家活在消費時代中,已經習慣以消費品牌、購買商品的方式來展現自我風格、或是得到「滿足」,這些生活模式都是從小養成,在各種媒體與廣告相互影響下,我們「學會」喜歡迪士尼卡通、穿NIKE的鞋子、喝星巴克的咖啡。而當這些我們平常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在這部影片中被顛覆時,心中開始產生矛盾與不舒服感,而這就是自由看板聯盟其中一位成員所說的:「我們做的是健康的打耳光運動!」

一位之前看過這部片子的同學表示,當時的Culture Jam的片名是翻譯成「文化惡搞」而非「文化干擾」,她說:「用干擾這個詞彙,可能會讓觀看影片的人有被侵略的感覺。惡搞這兩字,反而讓人覺得是一種小小的顛覆與提醒的動作!」同時,有些同學認為,這部影片的觀點太過單一與強烈,反而讓觀眾無法接受。有人舉例,如果小孩從小就看迪士尼卡通、喜歡迪士尼卡通,那我們憑什麼去干擾他、叫他不要喜歡尼士尼呢?

魏玓老師提醒同學們注意,今天能夠對大眾發出訊息的單位就是:「有錢的」大企業,他們有預算可以不斷提供訊息,有錢、有時間塑造歡樂、健康的訊息,讓我們看到這些訊息時,感覺是舒服的;反觀沒錢的人,像是比利牧師他們就必須用比較直接、激烈的方式,提醒我們注意。並且,我們所看到的廣告,經常是「告訴消費者產品有多優良」的訊息,廣告裡面並不會出現「我們的產品哪些不如其他品牌、我們產品的缺點」。

由於時間的限制,座談會在大家熱烈的討論下,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。有的同學甚至在問卷中留下「希望以後座談時間可以延長」的訊息,也有許多同學在座談結束後,圍著魏玓老師繼續討論,可見文化干擾這部影片,的確引起同學們許多想法與矛盾,這種促成更多討論的結果,或許就是Jill Sharpe希望發生的效果!

沒有留言:

 
Blogger Template Layout Design by [ METAMUSE ] : Code Name Gadget 1.1